平和堂东塘店将歇业原因归于购物中心的兴起、租赁到期、设施设备陈旧等。实际上,在新业态的冲击下,作为实体零售的代表,传统百货生存空间被挤压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
如今,新消费浪潮之下,线上流量红利见顶,线下消费体验回归,但百货店为何还是没能等来流量回归?传统百货商场的前路又在何方呢?
商圈现状
跟不上消费习惯变化,传统百货黯然退场
1998年,日本滋贺县平和堂株式会社投资的平和堂百货进驻长沙,在五一广场开出首店,成为长沙百货商场巨头,深受消费者青睐。
2007年,在东塘商圈寸土寸金的核心位置,平和堂二店开门迎客,无论是品牌组合还是内部环境,都成为当时一道风景线。2011年销售额达到8亿元,会员突破10万。
平和堂入驻东塘时,正是东塘商圈的巅峰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东塘的繁荣程度能与五一商圈抗衡,被称为长沙老牌商业的“黄金码头”。曾经,在长沙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在东塘,卖泥巴都能赚钱。
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外扩,新商业崛起,消费习惯改变,东塘商圈也面临转型。
“过去的15年间,平和堂东塘店一直希望通过提供高品质、安心的产品,来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些年无论是东塘还是长沙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长沙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百货业态的更新速度。”平和堂(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前田明彦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平和堂东塘店作为一个百货商场,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随着平和堂东塘店的落幕,平和堂在中国仅保留长沙五一广场店及株洲店两家商场。
衰落原因
业态老化,传统百货本质是“二房东”
关于闭店原因,平和堂东塘店一份关店公告说是因为租赁合同即将到期。同时,疫情让实体店包括百货商场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百货生存空间被挤压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疫情只是一个导火索。”在长沙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易礼钧看来,根源还在于百货本身业态的老化。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前后,百盛百货、马莎百货、王府井百货等相继关闭多家门店。《2015年主要零售企业(超市、百货)关店统计》显示,实体零售店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大型门店平均经营周期不到5年。
百货业的衰落有其历史原因。那些辉煌的百货商场大都崛起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地处热门商圈的百货商场就像淘宝一样,手握高人流量。因此“联营模式”一度成为业界很普遍的做法,坐等品牌入驻,划一个位置扣多少个点收费,商品不要管,风险不要担,轻松坐地收钱。
这种情况下百货店本质就是一个“二房东”。“此种操作模式的好处在于,不占用大量资金人力,可短时间内快速扩张开连锁店,但短板很明显,没有商业抓手,对商品、价格均没有掌控权。”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传统百货商场最大的优势是地段,最大的劣势是规模小、设施陈旧。
“如今消费者更加青睐大型、多元购物环境,而东塘店整体的商业设施设备已经陈旧,即便继续营业下去,也没办法给顾客提供至上的服务。”正如前田明彦所说,传统百货商场已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