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土”,提升土地“生态效益”。褒城镇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优化产能布局,坚持规模化种植发展思路,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流转整合土地,为农业机械化种植管理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村集体资产激活增值,让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
“稻渔综合种养就是实现‘一田双收’,不断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水稻栽培和水产养殖协调融合,互利共生,实现增产。像我们邹寨村稻渔连作项目生产出来的水稻质量上要比普通稻田的稻米高很多,收益可观。如今,已成立‘稻鳅香米’品牌并畅销省内外。”邹寨村党支部书记曾天彦介绍道。
突出“特”色,打造产业“金名片”。走进褒城镇堡子沟村陆基循环水特种水产养殖基地,10个圆形池子错落有致,基地管理人盛涛正忙着清理场地,池子里的鱼在欢快地游来游去,充满勃勃生机。据悉,堡子沟村陆基养鱼基地目前项目投入资金225万元,用地55亩,主要养殖鲟鱼、虹鳟、鲈鱼等稀有鱼种鱼苗,预计每年产量可达20万斤,产值可达到600万左右,每年可为村集体收入增收36万元。
“土特产重在‘特’,把一个地方的优势资源禀赋体现出来,找准‘金元宝’产业,真正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依托本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才是关键。”褒城镇党委书记史涛介绍道。
延长产业链,拓展增收渠道。要使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达成利益长期化、最大化和富民效应,就需要在发展中形成产业链、形成集群。近年来,褒城镇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让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在农业产业附加值上下功夫。
“依托褒城镇特色农业产业园,我们初步建立起一条集渔业(稻米)繁育、养殖、加工、销售、品牌推广于一体的纵向产业链条,深挖乡村多元价值,发挥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目前我们镇的渔业、果园采摘等产业带动周边群众200余人,工业园区创造40余个就业岗位,直接经济效益达30多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